我们村里有位抗日老英雄韩广银,他生前曾讲述过抗日队伍初创时的战斗经历。
他提及,皖北的中共抗日队伍,在皖南事变前名为八路军,事变后改为新四军,不过,当地民众仍沿用八路军这一称呼。
韩广银于1939年春加入八路军,初在栏杆、石厢区域学习。因夹沟、曹村日伪军频繁扫荡,影响训练,上级遂将这批新兵转移至淮海区。
淮海区涵盖东海、灌云、沭阳三县,为抗日边区提供了稳固的后援。该区部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,团长汤曙红,政委周瑞迎,下辖四个营。
三团新近成立,成员多为初出茅庐的农民、学生与教师,均无作战经验。有人仅摸过防匪旧枪,更多人连枪都未碰过,与敌人正面交锋更是无从谈起。
整编并完成两个月训练后,士气高涨。团领导欲通过实战锻炼部队、振奋民心,但又顾虑战斗力。尽管进行了军事训练,但因子弹匮乏,未实施实弹演练。
此外,部队武器装备匮乏,尽是旧式杂牌步枪,枪械陈旧且射程有限。子弹稀缺,时常遭遇哑弹。步枪无刺刀,战士们只能背负铁匠手工打造的大刀。
日本士兵单兵素质高,装备先进。据老战士所述,他们射击精准,拼刺技术娴熟,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。
然而,战士们见鬼子残暴狂妄,群情激愤,要求出战。鬼子常借盐河之便,从大伊山乘舟至涟水,肆意往来,无所顾忌。
团首长综合考量各方情况后决定,青纱帐时期便于我方隐蔽,适宜在盐河设伏,以打击敌人,挫其嚣张气焰。
因此,各营精选出身形高大、枪法精准、擅长搏斗的战士,组成约一个连的精锐部队,隐匿于盐河岸的五里槐处,旨在突袭敌军后迅速撤离。
战士们按需贡献子弹,确保每人战斗时有三十发,以备不时之需。同时,防备鬼子登陆肉搏。部队还向民众借来梭标铁头,配以两米长的白腊或桑木棍,制成红樱枪。
六月某日,驻大伊山的日军派遣武装船队沿盐河前往涟水。我军于拂晓前埋伏于盐河两岸柳林旁的大堤上,堤下是广袤无垠的芦苇丛。
近午时分,河中马达轰鸣,鬼子船队逼近。不久,两艘汽划子拖拽数只木船显现,满载鬼子兵,钢盔闪耀,或敞衣或叼烟,嬉笑自若,目中无人。
敌人踏入伏击圈,指挥员一声令下,洋枪土枪齐发。鬼子瞬间乱了阵脚,汽划子河中乱转,木船倾覆,鬼子落水一片。
不久,日军回过神来,机枪、步枪与掷弹筒齐发,强行登陆。恰在此时,我方冲锋号骤然响起,日军顿时愕然,误以为我军即将发起冲锋。
此冲锋号实为迷惑敌之撤退信号,按约战士们撤入青纱帐,至定点集合。敌人在后开枪一阵,便忙于搜寻死尸与枪支。
情报部门统计,此役击毙敌寇30余人,并在河中捞起5支三八式步枪。我方损失1人牺牲,2人轻伤,总体而言,此次战斗取得了胜利。
战后,百姓称赞:“大掛子队”真厉害,毙敌数十,毁敌汽艇,翻沉木船。鬼子损失惨重,领略了中国人的威力。更有言,这比中央军勇猛,八路才是真英雄!
#百家说史迎新春#